分类目录归档:互联网

VPS与云计算哪个更划算?

云计算时代,不谈云,不用云就感觉跟你是奥特曼(Out man~)了,但是很多中小网站主不知道云计算是更节省还是一个陷阱,我用云计算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不想做vps的维护和网站流量增长所带来的服务器迁移,还有就是云服务相对vps或是独立服务器的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性。

因为最近几天一直在使用Sina的SAE服务并进行了一些云豆消耗监控和价格对比,发现使用VPS和云服务在某个临界点下肯定会有一个成本交集,哪么这个临界点在哪里呢? 东东有礼简单列了个表格对比如下:

继续阅读

百度与Google的关键词算法优劣

最近一直在酝酿着博客更名,从用了很久的“沉思小屋”统一为我的网络ID “东东有礼”,为了避免突然更换博客名称会对搜索引擎的收录造成大的影响,之前3个月,循序渐进的做了下面3件事情:

1、用 @东东有礼 替换了之前所有文字的作者名称;

2、同时在博客副标题中加入了“东东有礼”等关键词;

3、文章中或是站外文章中经常添加 “东东有礼”的锚文本指向本博客的域名。

经过三个月的尝试,对比下百度和Google(Soso的排名更乱,前两页都没有太多的关键信息,懒得理它了)在2012年3月10日的自然搜索结果(为了保持自然排名,两个搜索引擎都没有用账号登陆):

百度搜索“东东有礼”结果Top6如下:(  点击查看百度所有结果大图:东东有礼@百度 )

Google搜索排名Top6如下:(点击查看全部结果大图:东东有礼@Google )

 

从上图对比来说百度排名前六的网站分别是:tech2ipo、南方微博(从未用过)、腾讯微博(未曾更新)、b2cboss(从未用过)、xiami.com(从未用过,抓取网站)、adminkc网站查询(莫名其妙)

Google排名前六的网站分别是:tech2ipo、本博客(呵呵~)、42qu(注册过)、京东(!@¥)、京东(¥%……)、google新闻。

两个排名第一的都是tech2ipo,这个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之前给tech2ipo写过几篇文章访问量还不错(本身tech2ipo的权重也比本博高);

关于42qu.com的排名,因为本博之前每篇文章后面都加了一个42qu的作者介绍,所以排名较高也不奇怪。

而我理解京东排名较高,可能是因为“有礼”这个词京东重点做的优化及京东本身网站权重所至,也可以理解。腾讯权重确实比较高,但是我经常更新的是sina微博呀!难道腾讯跟百度搞基了?

而像: 南方微博、b2cboss、xiami、adminkc等网站明显的是采用抓取为了截取流量做做的优化,这个截取流量的作弊手法对于一个成熟的搜索引擎算法来说是可以识别和避免的!希望baiduer们做到“可信赖”。

当然,你也可以随便找个你自己的常用的网名来百度一些,看是否知道?

广而告之: 想请教SEO高手,如果针对“@东东有礼”做优化使本博的排名保持第一, 北京地区的话可以面谈请吃饭以示感谢~~~,

创业公司客户满意度那些事

作为一个初创公司,产品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抱怨或投诉,用户会跟你较真,说明对你的产品还是有一定的认可,谁也不会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创业公司就应该抓住机会并且把用户的这份“热心”转化为对产品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有些初创公司,甚至有些大公司都没有把握住机会把 “公关危机”转化为正面的“品牌营销”。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 @罗永浩可爱多 微博大战 西门子。今天笔者要讲的是个反面案例,然后具体剖析下其中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故事的主角是小L同学和西门网盘

小L一直是Dropbox的忠实粉丝,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国内使用非常不便,还好国内出了几个同类产品,当时选中了一个自认为技术还不错的 “西门网盘”。小L购买了西门网盘的VIP4会员,想更好的享受其产品和服务,但是悲剧发生了:

1、网盘文件同步偶尔出错,移动某个文件到另外一个文件夹后,该文件同步时候同时存在于原位置和移动后的位置。

2、部分word文件读取或操作后会产生错误,然后产生多个版本的备份文件。

抱着帮助优化该产品的目的,小L在该网盘的论坛错误反馈专区提交了详细的产品BUG说明,并希望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重视 。

之后几天小L的BUG反馈帖子几乎没有官方人员回应,3天后才有一个工作人员用标准官方语言回复:“建议加QQ群…..”。通过加他们客服人员的qq把相关问题发给他们了, 然后客服很热心的要了份网盘的log文件,再然后?然后就没有消息了....。

客服人员的怠慢和不作为会慢慢损失客户对于产品的信心,哪怕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及时给予客户反馈该问题的进度或许客户也能理解。

之后小L陆续在论坛催促管理人员关注解决,同时又发现了一些隐藏的小问题,得到的答复都是整齐划一的官方答复“建议加QQ群…….”。然后就QQ联系他们的技术和运营人员,沟通过程中技术人员承认可能存在该隐藏的风险,但是无法复现该问题,所以该问题不在优先处理队列。运营负责人则表示不在论坛回应是担心怕竞争对手抓住把柄。

小L看了下该官方论坛错误反馈区里面的帖子基本上都是3天前的回复,并有很多用户抱怨官方的反馈不及时,而客服让加的QQ群,也有用户反馈群满加不进去。 小L在一个多月的“维权”无奈,屡次被他们伤透心的情况下,只能申请删除网盘账号以引起官方管理人员的重视,但是为了警示后人同时要求他们保留论坛的bug提交记录,便于后期追述问题并及时解决。可是,更悲剧的事情发生了,论坛服务人员直接把网盘账号删除,同时论坛的帖子也被删除了!

      工作人员之间的敷衍与推诿会对产品产生更为可怕的负面影响及时的承认错误并真诚的给予客户进度反馈,让用户得到足够的重视的同时客户也会给予足够的理解,真诚与承担会对创业公司的品牌和忠诚度有很好的提升。

    在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小L曾经是该产品的绝对忠实用户,并对其产品比较熟悉。及时的发现并抓住这1%的忠实用户并给予有效的沟通,引导这小部分群体对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持续的优化,是创业公司低成本改善产品与传播品牌的有效途径。

初创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有问题是能够理解的,毕竟是一个处在发展期的新事物,用户会对其产品细节和功能完善给予一定的容忍和耐心。但是客服和运营人员的不作为或是不能及时聆听客户的声音、抚慰用户的情绪,会把用户对于公司产品的热情扼杀,于公司是一种损失,对客户是一种不尊重,很难相信一个不尊重客户的公司能够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建议初创公司及时聆听客户的反馈并给予积极的解决态度,聚拢和有效利用客户的热情来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和用户口碑。客户服务,这是一个长期经营的过程,而不只是挂在公司墙上的一个口号。

咖啡厅错觉(Coffeeshop Fallacy):太爱它就一定要拥有它?

原文 Mr.6  Via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说到一个有趣的人性现象,你是否曾经听过身边的朋友,或者自己,曾经有过一个念头——

   想开一家“咖啡厅”!

是么?

有趣的是,“咖啡厅”这个行业,想开一家的人,心态显然和其他行业不太一样,因为如果你问他/她,为何想开间咖啡厅呢?

“因为,我‘好喜欢’坐在咖啡厅一整天的感觉。”

“因为我‘好向往’那种情调,想布置一个真正有感觉的场所。”

“因为我‘太爱’咖啡,喜欢喝,更喜欢闻。”

请注意,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想开咖啡厅的人,都不是因为“咖啡厅是一个好生意”才开的,而是因为他“喜欢”咖啡厅的某个元素,喜欢到,必须自己“拥有”一家,才善罢甘休。

文章将这个人性贴切的称为“咖啡厅错觉”(The Coffeeshop Fallacy) ——

意思是说,当人们很喜欢某件事,实在太喜欢了,我们都会有一个“占有”的欲望——远远欣赏永远不够,我们一定要“拥有”一块,那才满足。

另一个常听人想自我拥有的是“杂志”,因为很有想法、很想要有一本杂志而办杂志,但你大可以去做一间杂志的顾问,或是加入一家小小的杂志社做高层,但不行,你太喜欢杂志,所以你一定要一本完全属于自己的杂志。有趣的是,当你真的有一本完全属于自己的杂志之后,又因为忙于其他“原本没看到”的东西,反而杂志本身的内容也不完全是自己想做或认可的、也不见得有时间自己经手做。

另一个更常见的,就是“男女朋友”,因为太爱她/他,所以要拥有她/他,没办法保持一个让对方舒服的空间或时间。旁人会说,她现在愿意和你在一起出去玩,就应该好好享受当下了!干么一定要天长地久!而且就算结婚也不一定真的“拥有”!但你就是会去追寻一种“拥有”……。

这很有趣,因为为什么一定要“拥有”?

“咖啡厅错觉”其实让人类很辛苦,我们会莫名奇妙的花了很多时间,和力气,去想办法“拥有”某样东西,但其实我们“享受”它最多的,却是在我们还没有开始拥有的时候,而当我们终于拥有之后,反而渐失去了当初的感受!

我记得国外有一位好友,收集了当时所有的漫画,他是一个很爱看漫画的家伙,移民出国,将漫画全部以货柜运过去,摆了家里好几个书柜,我羡慕的眼神,他却和我说一句话:

“我还是都去书店租漫画。”

他的意思,不是不翻旧漫画,而是收集漫画这个举动,并不是他爱漫画最核心的一块。既然不是最核心的一块,其实说实话,如果你知道自己有此“咖啡厅错觉”的人性,应该可以克制自己,告诉自己,好好享受“当下”,不要再追求“拥有”,省了很多零用钱,也省下空间和时间,而且让自己更能尽情的享受最美好的时光。

如果你可以现在马上开始清点你现在的时间运用,将所有“拥有”的欲望全部清除,那么,每天的日子会更自在。

不再追求“咖啡厅”,反而更能享受咖啡。

【图片来源: 百度图库,而非原文配图】

 

 

 

 

 

企业失败教训

高调的英雄,理想的模式,梦幻的团队,充沛的资金……

  一切看似毫无悬念,却常常功亏一篑,我们将真金白银砸出的废墟一一重建。

  有的失败,经历一次就可能万劫不复,有的教训,吸取一次就可能终身受益。

 

 分贝网:走上歪门邪道

  教训:两轮融资800万美元打了水漂。第一,有效的盈利模式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第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003年6月,郑立和朋友一起创建了163888网站,寓意“一路上发发发”。随后,他们开发K8录歌软件,163888逐渐成了中国首屈一指的网络歌手聚集地。香香、杨臣刚等网络歌手在网站成功推出,《老鼠爱大米》等网络歌曲风靡一时,让163888网站名声大噪,号称“华人第一音乐社区”。

2004年10月,IDG向其投资200万美元(据悉,最终投资并没有完全到位),占其20%股权。2006年,网站注册用户达到1200万。同年,163888获得了阿尔卡特VC的600万美元投资,占12%股权。

2007年6月,网站启用了新名字和新域名:分贝网,但分贝网的盈利模式并未有根本转变,依靠卖空间和收取会员费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广告成了分贝网主要的收入来源。

2009年,郑立涉嫌经营色情视频聊天业务被捕,2010年1月,此案开庭审理,郑立当庭认罪。郑立涉足色情业务的原因尚不知晓,但分贝网日渐衰弱则是不争的事实。公司始终处于亏损状态,新的投资却始终没有到位。

 Mysee:浮华之败

  教训:北极光和赛伯乐等机构白白投资了200万美元。多做实事,少来虚的。

Mysee是国内最早进行P2P视频直播研发技术的公司,是集视频直播、点播、互动娱乐、无线增值等服务于一体的宽带视频娱乐服务平台。公司曾联合各大门户网站、电信运营商为国内外50余次的大型活动进行了网络直播。

2005年2月,高燃创立MySee.com,蒋锡培(微博)投资了100万元人民币。2006年初,又获得北极光和赛伯乐等机构一共200万美元的投资。

但MySee烧钱的速度太快了,几十个人,每个月要烧掉100多万元人民币,办公室光装修就花去100多万元人民币,还要花大量的资金购买视频内容。8个月时间,200万美元的投资款,消耗殆尽。另外,作为创始人和公司总裁,高燃总是默许媒体夸大事实,融资200万美元变成了融资1000万美元。据投资人说,他时刻最关注的都是自己的知名度和形象,他到处演讲,宣扬创富成就,但只为自己做市场,不为公司做市场。在投资人看来,高燃拿投资人的钱去包装自己,甚至还有其他的用途,但就是没有用来给公司做企业。

 


一茶一坐:上市游戏

  教训:SMI、IDG等机构三轮4700万美元投资前途堪忧。不择手段,一切为了上市,本就是错误的思维

2005年,沈南鹏的个人基金SMI以风投身份进驻一茶一坐。

当时,一茶一坐制定了“2008年至2010年”期间上市的目标。2005~2008年三年时间,一茶一坐总共经历了三轮融资,融资额达4700万美元。

2005年11月,获IDG资本、海纳亚洲、东安投资、寰慧投资以及SMI(沈南鹏个人基金)等1400万美元投资。

2007年1月11日,再次获得1068万美元投资,投资方包括纪源资本、IDG资本、海纳亚洲、SIG、SMI、TECO、FMCG等。

2008年9月3日,一茶一坐又获得2300万美元的风投融资,投资机构分别为橡树投资、纪源资本。但是一茶一坐连续7年亏损,且亏损额度逐年递增。上市大梦越来越远。

雪上加霜的是,2008年,一茶一坐的十几家加盟商集体将其告上法庭,诉讼理由是一茶一坐“诱骗”加盟商投资,然后强行占有加盟店并成为该加盟店的实际控制人,他们要求一茶一坐返还相关加盟费用并赔偿损失。从加盟商的表述来看,一茶一坐涉嫌用加盟商的钱来建店,然后通过合同托管,将加盟店的控制权、经营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而在加盟店的装修工程、设备采购、原料采购等多方面,一茶一坐都有操作空间,甚至可以利用掌握加盟商公司法人章、公章、财务章的便利,直接将钱划走,甚至出现了“一次采购猪肉35吨”的可笑的后补发票。

一茶一坐打的算盘是,如果加盟店这样折腾下来还能正常经营盈利,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一茶一坐就以双倍开店价格将其收购,以其强大的盈利能力增加上市砝码,这样皆大欢喜。

如果加盟店经不起折腾倒下了,一茶一坐就将加盟店直接关了,自己坐收渔利,对加盟商则是“加盟有风险”……

问题是,如此费尽心思地折腾,诚信荡然无存,即便被资本推上市,又如何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分众传媒:被热钱冲昏了头脑

  教训:市值从巅峰时的80亿美元跌到6.3亿美元。公司做实,资本才有意义,否则,被热钱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投机的漩涡。

不是官二代,没有富爸爸,没有海归背景,不是技术出身……江南春完全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本科毕业十年内达到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资产,并在广告业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和对媒体深刻的洞察。

2003年,在好友陈天桥的“刺激”下,江南春开始反思自己循规蹈矩的创业模式,并终于寻找出楼宇视频广告这个新的蓝海,短短两年时间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股市。

上市之后,分众传媒表现出了“秦王扫六和”的气势,一举收购了聚众、框架、玺诚等众多竞争对手,在楼宇广告市场一统江湖;并通过好耶、分众无线、央视三维布局互联网、手机移动、电影院线的广告,意图打造中国最大的“生活媒体圈”!巅峰时期,分众股价高达66美元,市值超过80亿美元,和百度一并成为中国仅有的纳斯达克股指企业。

遗憾的是,或许是被热钱冲昏了头脑,或许是缺乏对自我的深刻审视,IPO后江南春在产业投机和资本博弈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而作为创始人,江南春不仅没有解决分众的中央系统管理问题,更疏于在团队建设上下力气,公司没有做实,却一味想着怎么在资本市场上圈钱,最终在金钱面前迷失了自己。

给予分众致命一击的是,2008年的3.15晚会。由于旗下公司分众无线涉嫌发送垃圾短信,分众传媒被央视狠狠曝光了一把!自此之后,分众股票一路下跌,直到4.5美元,市值6.3亿美元,蒸发了近80亿美元!

 

 

无锡尚德:身影黯然

  教训:2011年10月11日,无锡尚德股价跌至2.47美元,市值4.5亿美元,较最高时蒸发140亿美元。核心竞争力、核心资源才是竞争根本。

无锡尚德于2005年12 月首次公开上市,成为第一个在纽约股票交易市场成功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他们生产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是太阳能设备的重要组件,代表了绿色、科技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变暖”的概念恐慌中,无锡尚德受到了资本的热烈追捧,股价一度高达86美元,市值145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百度的明星企业。

然而,在经历与资本市场的短暂蜜月后,无锡尚德股价一路下滑,截至2011年10月11日,股价跌至2.47美元,市值4.5亿美元,令人瞠目结舌地蒸发了97%!140亿美元就这样灰飞烟灭。

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没有核心竞争力。

光伏产业,虽然号称高科技,但真正有技术含量的部分,在于上游的切硅片等基础部分,这些生产牢牢掌握在美国、韩国的企业手里。无锡尚德更像是一个组装高科技零件的加工厂,虽然比一般的加工厂更需要技术,但核心竞争力终究不在自己手里。当国内常州天合、中电电气等企业开始一拥而上时,市场瞬间变为惨烈红海。屋漏偏逢连夜雨,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扩大产能后,又赶上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减少了对太阳能的补贴,相较于火电成本高昂的太阳能,只留下黯然的阴影。

 

 

博客网:巨头挤压

  教训:两轮融资1050万美元,被挥霍殆尽。

第一,钱要省着花,即便花也要放在可行的方案上;

第二,不要小看巨头们的后发优势。

002年,方兴东创建博客中国,之后3年内网站始终保持每月超过30%的增长,全球排名一度飙升到60多位。并于2004年获得了盛大创始人陈天桥和软银赛富合伙人羊东的50万美元天使投资。2005年9月,方兴东又从著名风险投资公司GraniteGlobal Ventures、Mobius Venture Capital、软银赛富和Bessemer Venture Partner那里融资1000万美元,并引发了中国Web2.0的投资热潮。

随后,“博客中国”更名为“博客网”,并宣称要做博客式门户,号称“全球最大中文博客网站”,还喊出了“一年超新浪,两年上市”的目标。于是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博客网的员工就从40多人扩张至400多人,据称60%~70%的资金都用在人员工资上。同时还在视频、游戏、购物、社交等众多项目上大把烧钱,千万美元很快就被挥霍殆尽。博客网自此拉开了持续3年的人事剧烈动荡,高层几乎整体流失,而方兴东本人的CEO职务也被一个决策小组取代。到2006年年底,博客网的员工已经缩减恢复到融资当初的40多人。

其实,2006年末,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的博客力量已完全超越了博客网等新兴垂直网站。随后,博客几乎成为任何一个门户网站标准的配置,门户网站轻而易举地复制了方兴东们辛辛苦苦摸索和开辟出来的道路。

 

 

PPG:死于人祸

  教训:三轮融资4600万美元被变相转移。创业的目的之一是赚钱,但不能仅仅是赚钱,PPG的失败再一次证明,在企业经营中,人是多么重要的因素。

PPG,2005年10月成立,业务模式是通过互联网售卖衬衫。轻资产、减少流通环节的概念,加上狂轰乱炸的电视、户外广告,迅速让PPG建立起市场领导者的地位,满世界都是“Yes! PPG”的广告语和吴彦祖自信的微笑。

2006年第三季度,PPG获得了TDF和集富亚洲的第一轮600万美元的联合投资。2007年4月,PPG获得了第二轮千万美元的投资,除了第一轮的TDF和集富亚洲追加投资之外,还引入了凯鹏华盈,它是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

2007年年底,三山投资公司击退其他竞争对手,向PPG注资超过3000万美元。  2008年,PPG模式出现了凡客诚品、优衫网、CARRIS等几十家模仿者,PPG不但丢掉了行业老大的地位、官司缠身、高管流散,更传出创始人李亮卷款潜逃一说。

PPG失败的真正原因:创始人李亮表面上是做电子商务,但配套的物流、仓储都是自己的公司,或间接与他有关,他不停地向这些公司打钱,投资人的钱作为费用变相进入他自己的名下。钱转移光了,李亮也没了。他从一开始就是有预谋、有准备地圈钱,他很聪明、勤奋,执行力也够,但就是出发点不纯。

 

 

亿唐:无钱过冬

  教训:两期5000万美元融资,只剩下空壳。钱再多,也得省着花,不然,花光钱就熬不过冬天。

1999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刚刚获得哈佛商学院MBA的唐海松创建了亿唐公司,其“梦幻团队”由5个哈佛MBA和两个芝加哥大学MBA组成。

凭借诱人的创业方案,亿唐从两家著名美国风险投资DFJ、SevinRosen手中拿到两期共5000万美元左右的融资。

亿唐宣称自己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也是一个“生活时尚集团”,致力于通过网络、零售和无线服务创造和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时尚产品,全力服务所谓“明黄e代”的18~35岁之间、定义中国经济和文化未来的年轻人。

亿唐网一夜之间横空出世、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略地,在全国范围快速“烧钱”:除了在北京、广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亿唐还广招人手,并在各地进行规模浩大的宣传造势活动。2000年年底,互联网的寒冬突如其来,亿唐钱烧光了大半,仍然无法盈利。此后的转型也一直没有取得成功,2008年亿唐公司只剩下空壳,昔日的“梦幻团队”在公司烧光钱后也纷纷选择出走。

原文链接:http://news.chinaventure.com.cn/2/20111115/69384.shtml

 

 

 

 

 

 

继续阅读

微博对于新浪不是泡沫,而是未来

     

    看了魏武挥的文章《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两个最大的泡沫:团购和微博》 。该篇文章中关于泡沫的定义为:“ 所谓泡沫,本文想事先指出的是:1、并非没有价值,其中之一的社会价值还很大;2、并非完全没有商业价值,而是说:作为独立业态恐难成立;3、投资过重,与其商业价值不相称。”

      其实该篇文章对目前的微博给出了一定的肯定并承认其价值,只是对于微博的独立性表示更多的是担忧。但是在东东有礼看来不至于出现泡沫,所以说只是大家对于“泡沫”的理解有误。

我们参看下百度百科对于泡沫的定义:“如泡沫经济,是指因投机交易极度活跃,金融证券、房地产等的市场价格脱离实际价值大幅上涨,造成表面繁荣的经济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价格脱离价值。 ” ——-百度百科 

今天咱们并不去争论对错,口水仗没有意义。 我们来讨论下微博的经济模式,关于团购的经济模式参考笔者之前的一篇文章《团购会死吗?》,本文就不过多的讨论了。

Sina微博是否投资过重?

关于第三条说的sina对于微博的投资过重,这一点东东有礼倒是要为sina解释一番了,因为sina在背水一战,必须胜利!sina太缺少核心竞争力了,但是作为一个互联网的“大佬”,为了保持业界地位,他太需要一个“泛客户端”来提升和巩固江湖地位(所谓“泛客户端”,是指能够获得网民上网的入口和流量的应用),作为一个老牌的门户网站,sina所拥有的耳熟能详的应用基本没有。同样作为大佬,提到腾讯有QQ聊天,百度有搜索框(也有hao123导航),网易有有道(也有游戏),搜狐有输入法,360有安全卫士,这些牢牢的控制着中国网民的电脑和上网入口。Sina在房产等领域的尝试是一个成功,但是不足以获得网民的第一入口,所以Sina迫切需要一个“泛客户端”来获得第一手的流量和上网入口。

但是sina的技术储备和媒体属性注定其不能开发出一款像搜狗输入法一样的应用,Sina 迫切需要一个具有媒体属性的东西来支撑庞大的身躯继续前进,需要在自己主流业务的基础上做出防御和进攻,恰在此时,微博出现了,即符合sina的媒体属性,又符合扩大疆土的属性。

微博之于sina是救命稻草。投资过重,只是为了赌一个未来。(虽然未来微博会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sina无论投资多重都是自己的利益和未来,而腾讯把微博作为战略性的防守也是是同样的理由: 一个关于构建和巩固核心支柱业务的逻辑

微博真的不能作为独立业态而成立么?

当微博脱离了sina,他的价值肯定会大大折扣,但是在开放平台的趋势下,微博也有一个最大的价值:一号通。就像QQ号之于腾讯,Gmail之于Google。因为sina自己没有强大的业务线,所以微博账号需要和更多的网站合作,那么Sina微博可能成为中国互联网目前最具开放性的一个平台。

这个时候,微博就逐渐摆脱了媒体属性而转向平台化运营。一个具有网络属性的平台。一个360嫉妒的要死的平台(360更多的只是软件客户端,而不是网络端),一个让“一直在抄袭,从未被超越”的腾讯感到后背发凉的平台(腾讯收购康盛创想,构建discuz论坛一键绑定也是为了巩固“后院”,同时获得更多的站长资源)。

 

“泡沫”意味着价格脱离价值,微博这个业务模式肯定会有泡沫。但是谁又能明白,微博对于Sina的价值呢?微博对于sina,永远不是泡沫,而是一个未来。

从web进化来看互联网趋势

微机打开了web0时代的大门:

Web 0时代,计算机仅仅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内容和运算复制到计算机上,更高效率的处理工作和科研事务,网络只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简单的信息沟通工具,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无距离限制。

那时候承载网络趋势的是微机,是基于微机的软件。也是视窗的十年,微软的十年。

 

门户解决了web 0.5时代的信息匮乏:

经过微机的普及和发展,人们不满足与简单的运算和信息复制,他们希望能把所有的信息和数据都通过微机进行处理和分享,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于是门户出现了,给大家提供新闻资讯、论坛分享、博客传播。人们乐此不倦的奔波于各大门户和各类论坛。

这是以yahoo为代表的门户的十年。

 

Google 解决了web1.0时代的信息泛滥:

当人们主动产生内容,于是信息网爆炸了,大量的信息数据把网民淹没,并使人无从选择,这就迫切需要一个类似于书的“目录”的内容索引服务来处理大量的信息。于是 Google出现了。

这是搜索的十年,Google的十年。

Facebook解决了Web2.0时代的社交需求:

Web2.0时代,人们已经能自如的管理和利用有效信息了,那么他们还需要把这些信息分享出去,分享给认识的人,网络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需要把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带到线上来维护和管理,在线上更高效的管理。在解决了基本信息需求之后,他们需要建立一个网络社交,于是Facebook出现了。

这是社交的十年,也是Facebook的十年。

未来是谁的十年?

门户的十年,解决了人们的知识需求;搜索的十年,解决了人们的知识管理。

之后的社交的十年,要求网络公司更开放,因为一个平台很难同时涵盖所有的交际圈和用户互动需求。那么接下来呢?社交网络将通过开放平台提升现有平台服务和用户数量,获得最多流量。

带来更多收入的社交服务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用户产生了更多的数据。当数据爆炸式的增长,我们需要一个更智能的服务来处理我们的“社交关系”和“行为习惯”,社交网络也需要一个更智能的服务来管理这些数据并挖掘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展望web3.0时代。当高效的社交网络趋于信息量爆炸(就如web1.0时代,人们对于提高效率的计算机所产生的大量内容无从管理), 我们庞大的社交关系也需要一个“google”来处理,那就是下一个十年, 数据挖掘的十年,网络智能的十年。

有人会说 Web3.0时代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不能去反驳这种观点,但是需要明白的是移动互联网只是一种载体和展现形式,只是改变了社交关系的载体形式,从电脑端到移动设备端。就像微机承载了软件,移动互联只是让用户更加便捷的随时、随地、任何设备的接入网络。而web3.0网络的本质,是这些人的社交关系和他们的行为习惯。
所以下个十年是数据智能的十年,就像pc机承载出的微软软件帝国,移动互联只是数据智能时代的一种承载形式。

三条短信的背后——极致成就辉煌

《三条短信的背后—极致成就辉煌》 写于2010年10月5日国庆节,是在某团购网站工作期间的一些记录,今天整理记事本,发现其中的道理现在依然适用。特符文如下。
    国庆节期间,我做为一个普通的团购网用户去体验了美团网的9个剧场的话剧。
1、消费前的购买成功提醒
      当我购买支付成功后收到了一个短信:“你好,Lpad。您团购的XXX的第一张美团卷密码XXXXXX,限XXX日使用,请提前半小时入场,地址:XXX 电话:  【美团网】”
      与大多数团购网站一样的是当你购买成功后会立即发送一条购买成功的提示短信(可能因为短信通道问题各家有延迟),而唯一不同的是内容里面加入购买者的”用户名“,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或是至少不觉得是群发模板(实际上是!),而是这条短信只是针对我进行单独服务的
       (备注: 当时的团购很少有几个网站提供这样的服务,在用户体验和用户忠诚度方面能比竞争对手提升一个台阶)
2、当场验证密码消费成功的提醒    
       当我持着该条短信当天进行消费的时候,该剧场的工作人员专门开辟一个区域来进行短信兑换门票及团购优惠卷的确认。当确认优惠卷成功后当场换票并在团购网站上注销掉该优惠码,同时美团网站系统发送一条如下的短信提醒用户已经进行消费了该产品及消费的详细时间:
      “您好,xxx的第一张美团卷密码XXXX已于10月04日18时48分消费,客服4006605335【美团网】”
       这让我感觉到当我在线下消费的时候,团购网站和商家在一起为我提供服务,而不是在网站团购成功后就跟该团购网站没有任何关系了,毕竟来消费体验的用户是团购网站和商家共同的潜在有价值用户,对于服务与用户体验的关注与极致追求会逐渐提升自身竞争力并构建出强有力的行业竞争壁垒。
3、消费临近结束时候的邀请用户进行短信评价
     当我在快欣赏完该话剧的时候,突然收到了一条短信,具体内容如下:
     “美团邀您为《》打分,赢取积分!回复“分值+评论”参与,5分最高,1分最低。如:5很满意,下次还来【美团网】”
     刚好在话剧快结束的空闲时候,索性就回复了该短信,这让我更加坚信,我是在享受团购网站的服务产品,而不仅仅是该商家的服务产品
一个事情做到极致,而不在乎这件事情的大小。
多做一小步,成就一大步。极致之美,对于极致与完美的追求,成就明日的辉煌。
其他一些细节:
1、当我预览往期的团购的时候,如果我够买了该产品会提示我已经参加过该团购。当我参加过该团购并消费结束后,会在我登陆的时候提示我对该产品进行评价。(手机短信移动端和网站同步互动)
2、节日期间卖7天的产品,当天下单,不用等待产品团购结束即可消费,即使当天购买第二天才能消费也可以,这在操作上没有什么大问题,问题是咱们没有这样做。
(当时很多网站的程序还是得等到结束之后才能导出订单进行消费,后来就都基本能实现即时消费检验了—–为商家和用户优化环节,节约时间)
3、API的产品细节问题,目前咱们每个城市每天会有多个产品,而只能提供其中一个产品的api给聚合网站,这会影响到没有提交成功的产品的曝光率和购买量,希望能尽快解决。参考美团:http://www.meituan.com/api/v1/beijing/deals
  (根据趋势在从“每日一团”到“每日多团”的转变时候,要充分提升变化的能力和利用好现有的api免费宣传资源提升网站流量和产品的曝光度)
——————————–End———————————–

从网盘说起,诊断国内云存储【原创】

本文是 东东有礼 原创,供稿Tech2ipo地址:http://tech2ipo.com/2011/09/cloud-in-china/ 转载请注明原作者。

云存储的本质是什么?了解了它的本质及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明白它的发展方向。

提到云存储,很多人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要了解云存储的本质,那么我们首先要分析下目前市场上的不同类型的云存储:我们先从大家接触最多的云存储应用—–网盘 说起,网盘一般具备两个属性: 数据在云端+分享。目前国内的网盘大概可以分为下面四类:

 

1、目前国内的网盘都是 第一代“软件下载园”或是“资源下载站”的变形升级,注重 陌生人分享 (Unkown   Share)或资源分享(Sources Share)。 典型代表如:Dbank、115网盘

2、另一种是服务于个人“文档”的无缝链接,注重的是个人文档的分享(Friends  Share)和商务分享(Business Share),   类似:飞速网rayfile、QQ收藏,(国外的: DropboxGoogle Docs)

3、基于社区的分享 (SNS Share)–介于陌生人分享和 朋友圈子分享的涵盖交际圈的资源下载, 比如:微盘、QQ收藏。
4、基于自身生态链环境而提供的优化用户体验(统一ID,软件的一次购买多次多设备使用、个人文档的无缝链接)。 比如:Apple的 Iclould 模式、阿里云和华为的云手机 基本都是这个模式。还有小米手机会不会做类似的应用?

 

云存储的本质和要解决的问题

从上面的一些云存储的分类和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云存储有下面三个核心要素。

1、 资源的分享

2、 个人数据的无缝连接(随时、随地、同步)

3、 数据的跟踪分析和挖掘(分享的数据、个人的数据)

基于资源的分享,上面几种类型的网盘都涉及到了;基于个人数据的无缝连接,只有一些公司为了提升自己产业链的用户体验而做出了尝试和努力; 但是云存储的一个最关键性的布局:用户行为分析和挖掘,倒是没有太多公司涉及到(亦或是在自己的产业生态链内进行了隐形数据分析)。目前国内好像只有CNZZ旗下新出了一个rdcnzz。但是不要忘记他们就是做流量分析的。

云存储还有哪些优化方向?
个人比较看好,Friend Share /Business Share ,毕竟资源的分享需要你有很大的资源来源;而社区的分享和Apple的云,只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产业链内进行的优化,短期内不可能太开放或是完全独立商业化运营。

但是目前的 FS或BS基于个人的服务和商务应用,在数据跟踪分析和挖掘方面还有更多优化的空间,比如:关于每次点击下载的一些数据统计(下载时间,点击位置,点击来源)和该URL的用户行为挖掘能给企业用户提供更大的价值。

个人的一个关于网盘的数据分析使用小例子,为了弥补现有网盘所没有的数据统计功能,我一直在用不同的工具进行组合使用,类似:

1、 Goo.gl + QQ收藏夹模式:

选择QQ收藏夹是因为,他的客户端直接集成在了IM工具内,无需重新安装,更重要的是,它没有任何广告! 我会先把需要分享的数据存储在QQ收藏夹(或中转站),然后在邮箱内获取其下载地址,再用google的URL缩略工具:goo.gl生成短链接(因为goo.gl会在你登陆Gmail账号的情况下记录该链接的情况并进行统计) 如下图所示会有简单的数据统计和点击用户分析

 

一个基于Friend Share /Business Share 的云存储发展的必然是为用户或企业提供系统的数据分析解决方案,这是一个趋势,至于其商业模式可以采用:

1、 广告  (目前大部分资源分享网盘的模式)

2、 个人用户免费、企业用户收费(如果附加数据分析和挖掘的增值服务,企业用户很容易买单)

升级容量收费(无需置疑)

 

中国团购的现状及机会

互联网的魅力就在于她的颠覆性:能够快速的颠覆传统渠道,直接打通商家与用户的渠道,不到一年时间,团购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但是对于在某个方面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说,是不是意味着在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或是一个商业形态成型之前就没有创业机会了?如果有的话会是在什么方面?就拿团购行业来分析,要了解团购未来可能存在的创业机会,我们必须先看看团购企业目前存在的类型。

团购企业目前的存在类型:

1、  门户型

这个就是大而全的团购企业,有很强的品牌优势,涉及到团购及周边应用的各个方面。也就是为了拼团购行业第一把交椅而继续努力的准老大们。如: 拉手、美团等

2、  垂直社区型

在某一个快消费品或是价格不透明行业的垂直细分领域的团购网站,快消费产品的大量团购订单足以维持企业的利润、价格不透明的暴利行业(如:美容、SPA等)的价格落差也能保证企业的利润。目前垂直细分的企业代表有: 聚美优品专注于化妆品团购;未来专注于汽车周边服务的团购网站;“门户型”团购企业也涉及到了垂直细分领域,如拉手的酒店、化妆品团购频道。

3、  “微”消费型团购

基于微博等社会化关系的团购,目前大部分团购导航站在做社区化的转型,单纯的团购导航时代已经过去。目前“微”消费团购企业主要有两类:一是团购导航站的转型过渡,另一个就是直接从团购导航切入微消费领域的创业,如创新工场投资的:乐呀 (目前未公开)

4、  附加业务型团购

所谓的附加型团购就是门户或现有大网站的团购频道,如:京东团购,QQ团,58团等等,只是现有互联网大佬们战略布局或是转型的一个尝试,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参与。

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基于这些团购企业存在的形态和他们的最终盈利模式点,我们来分析其以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团购的未来会是什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