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公司组织的影响:线上化、协作化、数字游民、点线面类公司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读音bì,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人间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此次疫情来的如此突然,另很多企业措手不及,这次疫情对创业和投资行业的影响和趋势变化并不全是坏事,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速了“公司”这个组织形式的进化。

1、线上化:

       线上化(不仅仅只是微信沟通),未来的协作模式转成线上化的一次大普及,企业服务工具和线上化协作更加深入(上一次非典时期是电商:京东从线下转到电商)

       许多公司现在开始做线上化,但是实际对线上化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并不是说在微信或者群里沟通,就算做线上化。我觉得这次疫情其实给了大家很好的一个机会,就是把未来线上化的协作模式做了一次全民的普及。最利好的是企业服务类的公司和线上化的协作工具,有很多大家可能之前都没有听过。这次正好就可以进行一个了解。线上化的协作工具不仅是聊天或者视频会议,还包括很专业的各种工具。这些大家在网上搜一下或是线上开工过程中都会使用到,因为每个人在不同的行业使用的不太一样。这次有个核心,就是大家对线上工具做了一个普及了解和大的抗压测试

       我记得上一次最大的全民线上工作是03年非典。如果大家去了解京东早期的状况,可以知道京东最早本来是一个很传统的在中关村线下卖光盘的店。然后非典把它逼到线上,强东哥从论坛发帖开始接触电商,之后才有了今天线上的京东商城。网上有一篇针对刘强东的深度采访,讲当时他怎么转型,从一个纯线下不懂互联网的人往电商上发展。当然京东成功,也有他们只销售正品光盘从而建立了良好口碑的缘故。

       这一次疫情会让很多公司或者很多人对线上化协作工具有更深的认识,而且未来会更频繁地去使用。

  2、协作化

       未来更多的可能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合作关系; 不是靠按时工作赚钱,而是靠解决问题获得回报(明确分工和协作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些地方,不需要去公司里都能上班。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在互联网上去发货、公司内部统一的订单系统、沟通管理系统,以及跟仓库一些系统供应商的连接的系统。这个就很便利了,让你不需要固定的在某一个时间节点或者在某固定的办公场所去办公。你只需要有很强的沟通协作能力就能办到,以任务为导向而不是以人员管理为导向。这会让未来的“工作”更多的可能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合作关系; 不是靠按时工作赚钱,而是靠解决问题获得回报(明确分工和协作结果)

 3、数字游民(地理位置套利)

       在哪办公及工作多长时间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数字游民(地利位置套利)的原则之一

       数字游民(Digital Nomad),指无需办公室等固定工作地点,而是利用技术手段,尤其是无线网络技术完成工作的人。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窝在家里、抱着电脑远程办公的你?换个角度,如果此时你正在东南亚某海岛安全的独家,只要有互联网接入,是否依然可以像现在这样办公? 甚至你还能享受海岛美景,心情和效率都会提升不少,更重要的你是挣着在中国人民币的薪资水平,而享受当地低廉的消费水平(及汇率优势)。这就是所谓的数字游民或是地理位置套利。

其实在欧美发达国家职工退休后都会拿着美金的退休金,去在越南、泰国这些东南亚国家生活,去享受相对低的消费水平。而且不仅仅是退休后的生活,实际的工业也是,比如美国大的IT公司都会雇佣一些印度的工程师远程办公,其实这在国外发达国家比较常见,国内现在应该是在启蒙阶段,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了解。我是前年刚开始关注这个,因为自己工作的原因基本算是在国内不同城市数字游民的状态,但是还没有真正在全球地理位置套利、且长时间的去体验数字游民的生活。

很多人都想去旅游、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把钱挣了, 只要你有一技所长,或许这不是梦。

数字游民是基于线上化和协作化之后的一个组织形式和劳动形式的变革。 甚至也不完全是一个雇佣的关系,而是一个你可以理解是外包或者是一个按需定制的关系。这个其实可以对公司的组织方式做一个重构,我觉得会带来两种公司组织形式的大变化,我叫掐头去尾:“一个人的公司”和“平台型组织”。

  • “一个人的公司“,类似樊登读书、自媒体等基于一个”专业型的人“而构建的公司组织,而非只有一个员工的公司;
  • 平台型组织:规模化的抗风险能力的公司(多元化、线上线下均衡、)平台+个人赋能模式; 

4、两种可能的类型之:一个人的公司     

       去年年底,我跟樊登老师投的一个创业公司的CEO在”三人下午茶“活动中聊过,这两年最典型的一个命题叫《如何构建一个人的公司》,它不是说只有一个人在这个公司,而是围绕着一个人去打造一个公司。

比如说樊登读书会,就是基于樊老师读书的这个点,去建立一个庞大的组织。这样做从投资角度来说它有很高的风险,因为如果这个人生病或者出现其他原因会导致一些问题出现。但是你会发现这种方式恰恰有可能又是组织效率最高的。吴晓波频道或者罗辑思维同样的道理,逻辑思维早年也是通过罗老师一个人起来的。

如何构建一个人的公司,你可以参考知名的一些网红或者自媒体。我甚至觉得未来在各行各业都可能会有一些艺人公司的存在。特别是这次疫情的状态下,你发现很多大的公司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包括西贝的贾国龙在网上发信息说可能撑不过三个月,因为有太重的资产如人工成本、房租成本已经没法去抵抗这种黑天鹅事件。

       所以一个人的公司未来有可能是一个趋势,而且这种模式适合大部分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来创业。你只要有一个技能、做好某一方面的专业服务,有限的付费用户就足够让你过得很舒服,而且让你这个公司发展得很好。这是个小而美的事。而且未来有成长为平台的可能性。

5、两种可能的类型之:平台型组织

平台型组织,是基于这种数字化及地利位置套利而对应的一种组织结构的变化,它不一定是公司,更可能的是平台+个人的组织形式。就是平台给个人去赋能,让个人依托于平台去完成各种任务而去分享产业链的利润。

在美国军队叫”大后台小前端“的作战模式,就是通过强大的后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装备可以在美国总部支撑向全球任何区域投放一个美军战斗小组,从而进行高效的完成任务。 我之前在创业黑马负责投资和并购的时候也了解和尝试过类似的模式,国内叫它”大中后台小前端“。就是尽量能够在整个平台的支撑体系内去扶持更多的人去做创新,比如1~2个人的小团队去做一些创新的业务,而整个中后台的支持使得这种小团队有能力利用到整个组织的经验和资源,腾讯、阿里都有成功的案例,而目前国内用的最极致的可能就是今日头条的产品孵化体系。大家可以搜一下今日头条早期是怎么孵化抖音和西瓜视频的,它就是一个很强的中后台数据、底层技术、算法这些技术的支撑。

如果一个小团队有好的想法,他可以去创业。

包括国外的Google给到20%的空闲时间去产生好的想法、去创业,实际这是典型的平台加个人赋能型。这个结果会让公司未来会变得越来越轻,而介于”一个人的公司“和”平台组织“之间的中间型公司未来会有很大的竞争压力,它抵抗风险和变动性的能力会很弱,组织会比较臃肿,市场会倒逼其向其中一端去发展(在特定行业里面中间型组织做为连接器暂时不可或缺),所以这是我个人对公司长远的未来组织形式的两个判断。

曾鸣教授在《智能战略》一书中也曾讨论过关于“点、线、面”三种类型的公司:

  • “点”为提供专业技能而往往不能自己独立生存的专家/技能类个人或企业;
  • ”线“为连接点和面,集产业链两个以上的能力从而具备独立服务能力;
  • ”面“多为提供”基础设施“的平台;
图片包含 文字

描述已自动生成


本系列内容整理自2020年2月4日本人在青年投资家俱乐部 、有见财经联合举办的“大咖小讲”第一讲《疫情之下,对创业和投资行业趋势的影响》,从五个角度分别展开分析当前疫情对公司、对创始人、对投资行业、对投资机构及未来的商业的模式的一些影响。

疫情对创业投资行业的影响和趋势变化”系列共六篇文章:

  1. 疫情对公司组织的影响:线上化、协作化、数字游民、点线面类公司
  2. 疫情对创始人的周期下的免疫力和底层思维能力的重新认知
  3. 疫情对现阶段投融资市场的影响》
  4. 疫情加速投资机构VC3.0模式的进化
  5. 疫情短期内对市场、消费者和社会行为模式的影响》
  6. 如何调整和面对:keep calm and carry o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