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投资观察

风险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的区别

最近两个身边比较好的创业者朋友想做些项目的股权投资,分别问我如何评价项目及是否可以投资。结合我之前的一些经验,而不是以机构投资人的思维给你答案。在此讲下机构投资人和个人投资人的思路区别:

PDF文件下载如下:(如果你是从“沉思小屋”公众号来的,可以留言或私信问个问题免费解答)

是否所有企业都需要创始人?

为什么讨论这个话题,这源于从2019年我做的一个三人行®️孵化新国货品牌的创业尝试。在过往的十年投资经历中,从天使投资、到募集VC基金、再到上市公司战略投资和孵化。孵化过创新业务、也经历过被投企业被并购、更多的是一轮轮融资下去,甚至也帮助很多优秀的黑马创业者拿到了其他机构的投资……,这使得我不仅仅站在风险投资人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更是回到企业的目的来尝试探讨:是否所有企业都需要创始人?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把企业分为四个阶段来分别看创始人和投资机构:

  • 一、初创期:初创期的企业更多的是创始人核心能力的体现,而这个阶段的投资逻辑更适合用“长板效应”,既天使投资的初创企业尤其喜欢投资某一个点具备长板的创始人,之后再通过组建团队等帮其补充其他短板。通过创始人的视野、能力、朋友圈资源等快速把企业提升到一定阶段,初创阶段的企业是:创始人>企业本身。
  • 二、成长期:成长期的企业除了创始人本身之外,更需要的是:一个无明显短板的团队和风口势能,既风险投资的成长期企业需要用“木桶理论”来进行投资的衡量,既团队和模式无明显短板能够盛住水,能否成长取决于是否能快速补短板。而势能和风口可遇不可求,需要创始人和投资人的视野和认知(这也是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其实是个专业技术活,赚认知的钱),踩在风口,猪都能飞,不是所有猪都能恰好在风口之前赶到。 当然有些有能力的投资机构也能去造一些风口把猪送上去。这个阶段的企业本身可能稍微大于创始人,就像高速行驶的列车,有了自动驾驶之后,驾驶员重要也不重要,至少没有那么重要。
  • 三、成熟期:成熟期的企业,商业和运营模式基本稳定,没有太大的挑战,增长也不会像之前成长期那么迅速,这个阶段很多创始人会选择董事长职务,主管战略和资本运作,而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或是创业元老来负责,一样做的不差。这个阶段大部分情况下创始人的作用可以忽略。
  • 四、二次创业期:不是所有企业跨国成熟期之后都能再次创业,让企业进行二次增长。这个阶段创始人的初心和创始人精神尤其重要,很多时候就是这个初心和精神能够让企业起死回生,再创辉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创始人都具备创始人精神。
继续阅读

投后管理的分类及日常工作

引言:黑马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创投服务和投资经验整理而成《懂点投后管理》的系列文章,逐步成稿,目录如下,愿对你有一些帮助,Enjoy~

常规的投后管理有:市场PR、招聘HR、业务资源、战略规划、再融资等等……

我加了一个GR(政府关系),在中国GR很重要,我觉得传统制造业应该有这样的部门,你们你刚毕业接触不到GR这个角色,但是发现再往后走很多事情,中国的商业叫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经济学,这个讲出来大家可能会秒懂。

另外加了一个战略,很多人都会觉得战略其实挺虚。战略有时候确实有点虚,但是更多的时候又特别关键,这个我后面再详细展开。

业务资源比较简单,今天大家坐在这里几十个人,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碰撞,比老师给你讲的东西更有价值,这个是真的。

再多讲一下家庭健康,家庭健康这块,这个其实是最近几年出来的特别流行,之前很多投资机构都不会或者没有考虑。一般是这样做的,可能会雇佣一到两个专门的投后服务人员对接一些医疗健康机构资源,把创始人的健康管理做起来,如果该被投企业是所在投资机构特别好的项目,已经给或是未来能给投资机构赚大钱的项目,健康管理的投后服务甚至会覆盖到创始人的家庭及其父母或是团队的核心合伙人等,为的是让创始人及其团队能够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业这件事情上、专心创业。甚至除了健康之外,还会覆盖创始人的家庭及子女的教育和学习问题。

投后服务还有一个再融资,这个很重要。很多好的投资人或者很多投资机构的大合伙人,你会发现如果他亲自来做投后管理可能只干一件事,那就是帮助被投企业再融资。最近几年VC圈有个小闭环,实际投资圈已经分派了,大概是谁投的天使、谁来接A轮,之后B轮怎么样,一般天使机构投了一个项目,基本也知道后轮哪个投资机构的投资人会喜欢这个项目,这个路已经铺垫好了。

继续阅读

天使阶段的投后管理应该如何做?

引言:本文是黑马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创投服务和投资经验整理而成《懂点投后管理》的系列文章之一,愿对你有一些帮助,Enjoy~

如果从诉求角度,很多天使期的创业公司的主要诉求可能是产品和品牌PR。

比如初创期更多是你帮我做一个曝光让更多的人知道我,所以你需要一些媒体平台,帮我们宣传出去,推广出去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我找合伙人、要去融资,一个新生命要告诉别人你是谁。这个时候你的CEO时间没有那么宝贵,所以会参加很多线下的活动路演,因为没有人给你资源,你只能自己去开拓关系获取资源。

天使期说白了这个公司有一定小发展拿到了一点钱,所以你会参加各种讲座和培训活动,所以大家现在类似是在天使期。公司的产品、营销、管理、资本等等一堆课程,你想了解和学习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你在线的通过一些课,花很少的钱就能学到一个很专业的模块而且都是这个专业里面比较好的人给你讲。

     但是从投资机构的角度,要帮助企业解决背后的核心需求,也就是针对天使轮项目的投后管理主要的几个方面:

         继续阅读

投后管理,做还是不做?

本文是黑马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创投服务和投资经验整理而成:《懂点投后管理》的系列文章之一,愿对你了解”投后管理“有一些帮助,Enjoy~

投后管理,英文直接翻译为:“Post investment management ”, 黑马先生更愿意翻译为:“Portfolio management”,Portfolio指“投资组合”,针对风险投资机构的所有被投企业(简称:“投资组合,Portfolio”)的投后管理更能表达我们创业投资领域经常讨论的“投后管理”的意思。

关于投后管理,很多人听到这样两句话:“好的项目永远不需要投后”和“投后管理才能让公司走的更远”,不知道大家认可哪一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继续阅读

创投行业中的边缘生存之道

引言:创业与登山一样,都是要面对未知和挑战,创始公司在创投环境与个人在登山环境一样,都是要面临着边缘生存,其生存之道一样,黑马先生结合创业投资与登山的经验,尝试用边缘生存角度来解读创业及投后。

本文节选至《创投行业的边缘生存之道》,PPT分为两个模块:首先是从投资人角度要投什么样的团队,其次是如果帮助创始人的成长。

 

一、投什么样的团队?

      1. 边缘生存解读创业投资
      2. “铁三角”的团队:成功创始人的人格及团队能力结构要求

二、企业家与企业成长

    1. 创始人/投资人的边缘生存与自我拓展
    2. 投后管理对创始人和投资人的成长要求
    3. 善用董事会

继续阅读

老公司如何孵化新业务?

最近遇到了几个黑马企业:

  1. A公司,老业务是做工厂的,为客户OEM和ODM生产消费电子设备(简称“2B业务”),2B业务已经占到细分品类的龙头位置,营收和利润都还不错,潜在的挑战是未来代工的天花板和市场风险? 所以想转型做2C的品牌;
  2. B公司,主营业务主打二三线城市,从营收数据上排进行业前三,但是在一线城市没有知名度,在中高端用户市场没有渗透,想内部孵化一个新的品牌主打中高端市场;
  3. C公司,传统线下店铺在区域已经开到相对饱和,效率和净利率比较低,通过一些独特的模式创新降低了某一个环节的成本,想转型做线上社群电商;
  4. D公司,与业内寡头合作垄断了线下某一细分产品渠道,间接拥有新零售领域大部分的夫妻老婆店资源,营收、利润及年增长都比较稳定,但是总觉得是一个平淡的生意(其实也很好),而无任何创新和自身优势;
  5. E公司,新锐的2C消费品牌,通过极强的营销能力,杀入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单点突破获得了行业的一席之地,且奠定了在该市场的中高端品牌定位。通过品牌优势签约线下主流渠道(线下成本较高),而线上的营销又趋势流量饱和,如何破局?

……

继续阅读

在黑马私董会上对于消费升级趋势的观察

鉴于私董会的信息保密及已经签署的保密协议, 东哥只整理下我自己对其中一个问题的思考,不涉及相关企业隐私。

Q:未来几年消费升级的潜在趋势是什么?

A:我个人对于未来几年消费升级的几个观察:

一、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首先要找到“更大众化的产品”切入

今天,所有的生意跟几百年前的生意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从最早走街串巷的游商、到自由贸易的集市、再到批发市场、到超市、购物中心、线上电商、自主贩卖机、无人货架……。   无外乎是通过新的技术、渠道或是模式对于“人、货、场”在不同时空的重构,“穿新鞋、走老路”,想明白了这个,也就知道商业的本质一直没有变。

如何找到更大众化的产品切入点? 首先要找到一个细分的品类牢牢占领用户的心智。 锁定精准的用户群定位、通过可标准化/可规模化的生产方式满足他们的核心需求

继续阅读

投资经理都是内部FA

【这是关于“资本投资”话题的第No.5篇原创文章】

从2012年开始,黑马先生真正进入创投服务领域,到后来去联想之星做投资经理,再到后来跟赛富的一个合伙人一起做VC基金,一路经历过了投融资服务(投后管理)、天使投资、VC投资、募集基金,项目并购退出……, 整个机构的“募、投、管、退”都经历了一遍。也经历过2014~2015年的天使投资高潮和随之之后的低谷,经历过募资的热点及持续到今天的资金荒。

回过头来,聊聊今天的主题,在没有经历过全民皆天使的时候, 如果你是一个投资经理,机构的牌子又还不错的话,很多CEO还是愿意跟你真心聊聊的,聊过之后双方多少都还有些收获,以及后续可能真正的快速投资。 当然这是2015年左右的事情。

到了2016年之后的市场,很多CEO都不屑于见投资经理了,如果对方不是个合伙人或是至少VP级别,都不爱聊了~,这里面有几个市场的变化和趋势:

  1. VC机构的裂变及有能力的合伙人纷纷自立门户;
  2. 投资经理的大量扩容;
  3. 个人天使投资人(及LP)的直接入场及割肉离场;
  4. 整个市场的项目从早期投资变成中后期投资;
  5. 合伙人变成投资经理,投资经理变成FA

这几个因素是环环相扣。

继续阅读

电商巨头桌面上的战争

 

“好比一桌人吃饭,淘宝刚起来时桌子是空的,而拼多多起来时,已经有5个人在桌上了,你在桌下硬要上去吃饭,但桌上的人不愿意你上来,桌下的人也不愿意你上去,我必然会受到双重打击”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如是说

桌子满了,如何才能坐上去?” ,用这句话来形容今天的电商行业竞争再贴切不过,当然也可以来形容任何一个竞争相对饱和的行业,但在竞争充分饱和的行业,后来者可能都不会去奢求“如何才能坐上去”的机会,电商行业异军突起的拼多多和云集,虽然还没有拿到上桌吃饭的餐券,但是他们至少抓住了能上桌的机会。

今天先不聊桌子下面的事情,先聊聊桌面上的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