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市盈率、市梦率、市胆率、市傻率。
显然现在的暴风已经过了前两个阶段,在迎接后两个阶段更加疯狂的风暴来临。其100亿人民币的市值,远超其“竞争对手”——在美股上市的迅雷的三倍!而他们的实际差距到底有多大暂且不论。但这似乎印证了创业路上的一句话:选择好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运气比奋斗更重要。
抓住风口的机遇,运气也是能力的一部分
做为“第一个解除VIE在A股上市”的暴风,天时、地利和人和把握不仅仅只是运气的成本,更是一种能力。
其国内上市的时间点刚好在两会后,官方对股市诉求的“大势”下,赶上了政策和风向下的牛市行情,说明风口是可以造就的,但是嗅到风口并之前已经做好相应准备成为一头肉猪的能力也更重要。
近两年国内文化消费迎来了大爆发,准确的来说以电影票房高增长性为代表,并带动周边影视文化衍生品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的概念充分切合。单纯“讲故事”的时代已经过去,投资者还是会相对冷静的关注一些“有业绩价值、有知名度”的标的,在市场知名度方面,2C产品相对2B有一定的天然优势,而2C的暴风更有大量的群众基础,在PC时代至少很多人都用过暴风的播放器看过电影,有没有用过后续在线播放、有没有见过虚拟现实不重要。
当然这会给国内其他的一些创业者盲目的信心,会自我认为自己选择的方向比别人更好,自己就是风口的那头猪,在山口上等风来。而这样对一些埋头踏实创造价值的创业者和他们的企业的价值进行了忽略,甚至因为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而使得他们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更甚至于让他们也变得迷失与浮躁。
回归“底数价值”是创业公司的基本要求
之前笔者的一篇文章“如何看待科技泡沫”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并更大空间上(甚至是无穷空间)延伸了传统行业的价值”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相对无限的乐观。对于这种“互联网+”模式“风口”和狂欢,我们万分期待,并期望能投出这样的伟大企业。
但这并不是去鼓励大家去变得浮躁、变得去更加会讲故事,而忽略了公司业务本身,“互联网+”是一个放大器,如同幂次方运算中的“指数”,而公司的实际价值则是“底数”,底数的数值决定了幂次方的运算结果,如果底数大于1则会把价值无穷放大,而如果底数小于1,则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上市后如何让亿万富翁身价的员工继续保持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持续创业激情
资本持续的火热是一个好事,但是却不能催生出一个长期的、伟大的公司,从长期价值来讲过早的上市对有些企业是一场灾难,一级市场的估值模型和二级市场的估值模型不太一样,而能不能从VC手里拿到钱,是对企业未来增长和价值的“预支”,会考虑“指数”,但更多的时候是对“底数”即企业核心价值的考量。而股市可能是在一个经济学的范畴。
这可能就是美团和大众点评“谁上市就是谁先认输”,从企业发展角度,大多数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员工都是有股权和期权的,这样的员工不仅仅只是打工仔,还是企业的小股东和既得利益者,如果上市,手里的期权和股权有一定的账面价值,按上市公司的标准,这些人少则也是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虽然手里的股票三年内不能进行流通,但是还是有很多方式和途径能够去改善生活的。
让一堆财务自由的人继续去努力奋斗、艰苦创业是一件多么不切合实际的事情,当然也有很少很少很少例外的公司,那对CEO的要求是至少你得有雷军的能力。大多数时候公司不要去挑战人性,心态好的,继续保持艰苦奋斗,股票解禁后套现创业;心态不好的各种套现提前享受生活,公司的持续创新动力和业务发展能力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管理层心态的波动不利于企业去创造持续的价值
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股票的“大范围波动”对管理层的心态影响,管理层也是大股东或是至少与股票价格波动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的一群人,而在“经济学范畴”下股票的价值不一定能够完全体现出公司的实际价值,而公司的实际价值却是支撑未来估值的坚实基础,所以难免在短期“大范围波动”(有背离市场价值的虚高,就会有波动)的情况下,管理层难免会做些迎合“市场估值”的事情,而背离了最初的梦想。而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
价值的回归与市场的自调节功能
借用之前笔者一篇文章的结尾:乐观者鼓吹泡沫、悲观者谨慎潜行,无所谓对错,对市场的主观判断而已,但是我非常坚信的一点是估值最终会回归到企业价值本身,这是市场所要求的,短暂狂欢会让泡沫更大,但是如果未来是面对一个确定的、无穷的市场。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要实现了呢?但是梦想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现的,步子大了,容易扯伤了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