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份,刚好春节前,在黑马新的独栋办公室举办了一场实验室导师的聚会,在晚宴环节,红杉资本的王岑总向在座的导师提了一个问题:“2018年感受最深的两个关键词是什么?”
回顾自己的2018,感受最深的两个关键词:敬畏与顺势而为。
第一个关键词:敬畏。
敬畏投资和金融的风险。我是2012进入黑马才进入投资行业,之后再去做天使投资、跟Albert一起募集VC基金、再到上市公司做战略投资,经历过不同的阶段,看过不同的风景,虽然这几年有两个小的波峰波谷,但是整体创投行业是向上发展的。就像一个孩子出生就遇到春天、夏天和秋天,而不知道冬天的存在。好像一个企业只要是个不错的团队就应该拿到200万~6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甚至更多,好像企业拿投资人的钱是正常的?而忽略了企业是要创造利润和价值的,无论是在短期内创造持续价值还是在未来的长期内创造更大价值;
第二个关键词: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是需要去了解和掌握经济周期和行业趋势的,顺周期而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可能没有那么大,但是在大时代和趋势的背景下,能产生天地之间的差异。了解近十年的创业企业的历史,推荐看下吴晓波老师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很喜欢吴老师用“水大鱼大”来对过去十年的总结)。
当然过去的十年由于年龄的关系大概率不属于大部分85后和90后,根据“康波周期”来看2019年及其后的十年恰恰是我们这个年龄群体的第一次大的机会点,推荐大家看一本书《涛动周期论》。
再说下经过了2018年,我对企业的两个思考和重新认知:
第一个是对“大”与“小”的判断。
之前在投资圈一直以为互联网创业就是所有,模式创新类企业即使不盈利估值预期一直在增加,有VC和PE不断的去给予买单,就能成为“大公司”。而我在上市公司做战略投资的时候看到了“相对成熟”的二级市场里大家会给予一个行业及所在该行业的企业一个相对固定PE范围,而且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所谓“很传统”的“小公司”,但是大多数这类公司都在持续创造利润和价值。而且目前国内只有3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不包括新三板)。这就是牛总所预见到的“从创业到产业“;
第二个是对于“价值投资”的理解。
在一度天使VC疯狂投资下,“怕错过而不怕投错”是大多数投资经理的心态,从而让他们失去了对企业真正的、长期的价值判断。也或是由于其他投资机构的竞争而给予高溢价和抢项目,难免会产生泡沫。而真正的商业和赚钱的公司(可能由于增长不够迅速、回报倍数不够性感)却不被重视,如果能够找到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再加上“复利”的时间价值,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标的。因为能持续创造价值也意味着在自己的行业内持续创新,只是可能不是颠覆式创新,可是颠覆式创新和大规模爆发只适合于那些相对空白的领域,而在现存的市场,颠覆性的优化与改进可能更重要。甚至有时候遇到一个值得去投资的伟大创业家,陪着他们一起成长也是值得的。
值得庆幸的是我在2018年看到了很多这类的企业:如在湖北开医疗连锁的企业、国内前三的安全套品牌、也有全国170多个门店的针对年轻人的钻石品牌、也有针对个人口腔护理品类的消费品牌……,他们都没有资本化,也可能暂时没有想到资本化对于自己企业的价值,这并不影响他们是一家优秀的企业。
其实大部分公司可能不太需要资本,所以VC的价值是什么?其实对优秀的企业家来说,资本本身不是最稀缺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投资机构背后的资源、知识(视野和战略定位)、资本运营经验等,这就需要投资机构自身进行进化和升级。
以上关于“大公司”和“小公司”,以及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不一定需要资本的思考和认知,意味着未来:
1、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能够独立于外部资本长期存在,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中国有希望诞生更多的百年老店和经营稳健的家族企业。
2、目前的VC行业也到了需要被颠覆与升级的时代节点,如何破局?继VC2.0之后的 VC3.0模式是什么?
2019我看到的机会可能在哪?
1、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机会。
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及经济周期下,我看到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机会,中国企业对互联网认知、打法、人才和模式探索经验会帮助到地球一半以上的国家,首先是到东南亚等国家降维打击的机会,虽然最早的一波金融和流量出海已经做到了,但是未来的“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中国所有的生意也值得在国外重做一遍,尤其是实体行业(移动互联网和数据的普及已经变成“基础设施”了,未来线上线下已经分不开,线上流量已到增长瓶颈,大流量的机会在线下)。
其次的国际化是到欧美等主流市场竞争的机会,尤其是在消费领域,部分中国优秀的企业家已经有足够的认知和能力去逐鹿全球而平分天下。也深感中国企业未来需要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是巨大而艰难的挑战,既要有全球化的视野也需要有全球的人才布局和商业意识;
2、新国货品牌,一场3亿新中产的新生活运动;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让中国人民摆脱了温饱,而大部分人步入小康,在拥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之后,中国的新中产向内会关注自己精神世界、向外会开始去思考未来,物质上会开始追求新生活运动。一个明显的符号是刘慈欣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开始关注去探索未来、更是一种中国价值观和文化表达。
我对新生活运动的定义:艺术+科技+刚需
- 品牌有极高的辨识度;
- 有一定的美学和文化根基;
- 科技化、品质更好10%、极致体验,高性价比(不是单纯的便宜);
- 品类尽量做到刚需高频。
在这场新生活运动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重做消费品的模式,那就是:“新品牌→新产品→新渠道→新人群→新品牌“的模式闭环,所谓的”新“并不新奇,所有的生意逻辑历史上都能查到,而所谓的”新“也比较新奇,因为它是一个新的认知、工具和方法的升级。
3、产业资本孵化及并购控股
投资人要重度垂直到产业,进行孵化式或并购式投资,而不是传统VC式的财务投资。无论是孵化还是并购基本都是控股型的投资人,这个市场爆发需要具备以下两个基础:
第一个基础是要对一个产业足够的了解与有足够的资源。经过几十年创投市场发展,有足够的创业人才懂的使用资本,投资人也观察一个行业足够长的时间,无论是创而优则投,还是研究驱动型的投资孵化,”产业人才+资本“的通路已经被打通,这是孵化式投资的基础。
第二个基础是经过几十年的企业发展,第一代企业家们年纪已经大了,而他们的二代接班人大多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独立的想法,很多不愿意接手父辈的企业,这样一来,为了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这些优质的企业急需一些资本合伙人,这是并购式投资的基础。
而如果一个投资机构能够做到对一个产业深入了解且有稳定的人才体系那么他们可能有两个选择:
1、在市场上找足够好的标的进行并购或是控股式合作,之后再去升级,如高瓴资本投资百丽鞋业;
2、如果视野内找不到合适的标的,不排除在资本+人才的双轮驱动下进行孵化式投资,或是联合产业大公司进行共创模式。在医疗健康领域,高瓴资本旗下专注于大健康领域战略性投资与运营的子公司高济医疗于2017年9月注册成立。
创业和投资原本是两个事情,一个负责产业、一个负责资本,当产业有资本了,或是资本懂产业了,那么界限就很模糊了,甚至一体化了,这可能是下一个方向,亦可能这是VC3.0的模式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