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理论解决不了扩品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应该聚焦还是应该多元化战略扩张?这是大多数企业一定会面临的一个问题。

在这个时候,创始人会想着寻求外脑来解决问题,产品应该聚焦还是扩品类听起来是个定位问题,找个定位公司不就解决了?

黑马先生不以为然。

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则该问题至少解决了一半,找到正确的问题,后面所有的智慧和精力就是去解决该问题,无论该问题最终能否解决,至少是在正确的路上前进。方向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

大多数时候,很多创始人当局者迷,不能立即找到关键问题,或是把几个问题环环相扣而郁郁不得解。

至少在扩品类这件事情上,不能用定位理论来解决(虽然有可能能解决部分问题,但不是核心)。

        黑马先生认为“定位理论”主要是解决企业在一个大市场里如何进行竞争的问题:即在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多个对手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去找到一个细分的品类去占领用户心智,通过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来进行单点突破,最终即使在一个相对细分的品类也有足够大的营收规模和利润空间。

继续阅读

你为什么做投资人,你的Vision是什么?

越来越多的人怀着各种目的加入到VC/PE的行业,大多数的投资人并不是大家杂媒体或网上看到高富帅形象,甚至一度在市场相对低潮的时候,市场有很大的争论要不要继续做投资……..

你为什么要做投资人?你的Vision(愿景)是什么?

上周聊项目的时候遇到了位媒体界转行创业的资深前辈,无论是其文史功底、创业所在行业的认知、视野和格局都相对比较高,令笔者比较敬佩。沟通的前半部分基本算是煮茶论道,无意中的一个问题聊到:你们投资人的viseion是什么?

当时我毫不犹豫的在笔记里写了几个答案,基本算是我从做创业服务、天使投资到做VC的一些个人理解统一起来,记录如下,当然,这是一个值得去持续思考的问题。

继续阅读

以赚钱为目的的创业者是否该投资?

引言:

最近在看《做交易》(Done Deals),主要讲美国早期的风险投资家的一些故事和观点,里面有很多对于风险投资的实践、思考和总结。推荐一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书中的部分内容,本人有(现阶段认知上的)不同理解。

“哪些找到你说是为了变得更加富有而计划开办一家公司的人,肯定没有很好的创业思想,而那些找到你说他们有一个好的创意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好或让技术变得更加完善的企业家,才是你应当指出的企业家,金钱应当为思想服务”

——Sanford  Robertson (桑福德·罗宾逊),

Robertson-Stephenspart(罗伯逊-史提芬森银行,具有传奇色彩的四个高科技投资银行之一)创始人之一

继续阅读

创业找合伙人如何防撕逼

            早晨起来,“SXYLG”项目的合伙团队闹分裂了,因为与她们团队之前有过几次接触,并一度特别感兴趣她们的项目(当然最后对团队的顾虑也很多所以没有投资),今天听到合伙人通过媒体公开散伙的消息,多少有点吃惊和惋惜,吃惊于这个时点和通过这种方式,但细想也不觉得是个很大的意外。

            虽然这个消息的火爆程度可能不及上半年的泡面吧事件,但是这些都不是个案,作为旁观者,无论如何做不到完全客观,所以不评论对错,只是从投资人的角度,说说我理解的创业找合伙人和利益分配机制的问题。

 

继续阅读

如何看待科技泡沫?

一、历史是由无数个巧合在重演

雷布斯和董小姐的赌局还没有尘埃落定,虽然在很多人心里,胜负的答案已经有了明确的归属。这边国内的赌局还没最终尘埃落幕,那边国外又出来了两个大神级的人物隔空对赌。这两个赌局发生的背景、参与人、赌局性质都貌似有些惊人的相似。

它们的背景都是发生在足够优秀的”传统行业”(指那些之前很优秀和成功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一般离风险相对高的行业创新和市场前线稍微远点,固有优势比较明显而反应却不够灵敏的大家伙们——绝对没有贬义)被“互联网和科技企业”(尤其泛指最近一两年中市场上比较热的公司和模式,如小米和YC)所颠覆的背景下;参与的人物,一边是已经足够优秀到封神的企业家前辈,另一边是最近一年冒出来创业者言必谈的“xx模式”的创立者,新兴的教主。赌注的性质,本质上是“传统行业”的不安全感、焦虑和挣扎,是“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一个没有工厂的卖手机的估值为什么那么高?一个早期的小孵化器为什么能截胡主流的大基金?

二、一直存在的科技泡沫

科技行业一直都存在泡沫,只是大小问题,为什么会有泡沫呢?因为VC们是把一个企业未来若干年内的盈利预期折现为现在的估值,提前预支未来的利润给企业。对未来的预期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有乐观主义者,也有悲观主义者,anyway,未来只代表未知的未来、预期只是一个预期而已,甚至只是主流玩家认可的一个“价格符号”而已,跟时间、市场行情、竞争对手发展速度、未知的颠覆者等等各种维度有关系,所以这个预估,基本是不靠谱的,甚至是拍脑袋决定的,也有可能拍脑袋决定的相对更靠谱些,这或许就是“泡沫”,他大部分情况下是存在于“不可预期”的科技行业,而不是存在于未来发展规模和利润预测相对有规律可循的制造及工业生产类企业。

三、狂欢是为了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市场的泡沫够不够大?科技之前是一小撮人、一小撮IT民工和相关业内人士的事情,与闷声发财的传统企业的土豪们无关,但是这一年来,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互联网+”甚至上升到中国的国家战略,互联网和科技不再是一小撮人的事情,而是变化了阳光、水和空气,变成了商业的“基础设置”。在未来“互联网和科技”的市场空间更大,延展性无穷尽,影响力指数级上升,所带来的颠覆是不可现象的。 在这个更大市场到来之前的黎明,所有的人开始狂欢,狂欢着去迎接这个伟大的时代。

四、价值的回归与市场的自调节功能。

     “如果投资者认为企业估值过高,完全可以不参与,市场最终会找到合适的价格。”  乐观者鼓吹泡沫、悲观者谨慎潜行,无所谓对错,对市场的主观判断而已,但是我非常坚信的一点是估值最终会回归到企业价值本身,这是市场所要求的,短暂狂欢会让泡沫更大,但是如果未来是面对一个确定的无穷的市场,现在的泡沫是不是就不足够大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本文首发于百度百家,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关注移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消费升级及文化娱乐相关早期项目,bp请发送:ddx@qq.com

潮来了,只会让优秀的淘金工更优秀

2014年的创业和天使投资行业,是我入行以来经历的第一个“疯狂”的时期,市场上有大量还不错的团队,层出不穷的好玩的模式,每次吃饭的餐厅或咖啡厅旁边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创业者在聊项目。机构之间的竞争更是短兵相接,一个案子谈完觉得不错,如果不按着CEO当场签了term可能明天就丢了,甚至签完term没签协议之前被抢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到了2015年初的时候,市场更是火的一塌糊涂,国家层面上有政策的支持与倡导,市场层面上第一波借风险投资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选择把他们的财富反孵这个行业支持了一批新锐的基金,创业服务业百花齐放“拎包创业”模式日渐成熟,退出渠道上也更加的多元化如股权众筹、新三板、上市公司并购异常活跃……,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具备,十全十美!所有人都只有一个感觉,如果不抓紧创业,那就辜负了这个大好的时代。

         是的,潮来了!比风口上的猪来的更疯狂。

继续阅读

2015年:物理世界数据化的大爆发

引言:最早听到“物理世界的数字化”的提法是跟维总(联想之星合伙人刘维,现任百度风投管理合伙人)一起开会时他讲的,后面还有半句是“数字世界的智能化”,在这之后又在不同场合里听到了几次。直到去年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O2O把现实生活场景和关系移动互联网化,“整个物理世界”开始加速的进入数字化的时代要来了,如果非要划分一个开始,那么2014年可能是一个萌芽,而接下来的2015年会是一个大规模的爆发的开始。

 

回顾2014年以前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只是把尽可能多的数字内容进行数字化,这个阶段还谈不上“物理世界数字化”或只是其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随着PC电脑的普及首先让文字及文字所组成的内容数字化,期间诞生了雅虎及中国的四大门户网站(基础文字设施建设),及随着内容大爆发为了便利的查找和检索所诞生的搜索引擎公司(Google、百度)。其次就是随着数码相机和摄像头的普及数字图片开始了数据化的增长,并诞生了相关的数据识别技术(如联想之星投资的人脸识别技术 Face++),随着带宽和4G的普及,视频内容进入了加速的增长(youtube、优酷等)。

从内容到图片到视频,每一层的数字化背后的核心驱动力都是基数硬件设施近乎指数级的性能提升(及价格下降),随着消费量级的增长,其产生的数据量也是指数级的增长。

2014年之前,这些都是数字内容的“数字化”,而非“数据化”,是因为相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真实的物理世界,这些内容更多的只是一些数字符号,而并不是真正物理世界的数据化,而物理世界的数据不仅仅只是一些数字符号,更是有关联性的数据,如:个人自身的数据化、人与人关系的数据化、人与物的数据化、物与物的数据化。

继续阅读

大数据的下一站:快数据?

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会碰到以下情景:公司的女神MM一直喜欢吃哈根达斯冰激凌,几乎每天要买一杯,但某一天,她却拿着一个DQ冰雪皇后品尝得津津有味;公司屌丝程序员小明上班早,加班多,完成任务代码质量高,公司团建活动也积极参与,连续多个季度是公司的优秀员工,突然某一天,态度坚决提出离职,说要回家支教。

我让一个从事大数据服务的朋友来预测和解释,朋友讲,如果按大数据基本算法推测,女神MM是不会吃DQ的,因为她的行为数据已经表明,她会继续吃哈根达斯;同样,行为大数据分析得出,程序猿小明很快会晋升为研发经理或总监,而无法预测某天他要回乡支教。那么问题来了,基于受众行为大数据建立应用模型能取代实时的心理反馈数据吗?两者如何结合?

当遇到问卷网的创始人向守军时,我把同样的问题抛给了他,他说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是关于心理反馈数据和受众行为数据的关系。他首先简单向我普及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大数据,一个是快数据。

继续阅读

过热估值不利于企业创造价值

资本市场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市盈率、市梦率、市胆率、市傻率。

显然现在的暴风已经过了前两个阶段,在迎接后两个阶段更加疯狂的风暴来临。其100亿人民币的市值,远超其“竞争对手”——在美股上市的迅雷的三倍!而他们的实际差距到底有多大暂且不论。但这似乎印证了创业路上的一句话:选择好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运气比奋斗更重要。

 

抓住风口的机遇,运气也是能力的一部分

做为“第一个解除VIE在A股上市”的暴风,天时、地利和人和把握不仅仅只是运气的成本,更是一种能力。

其国内上市的时间点刚好在两会后,官方对股市诉求的“大势”下,赶上了政策和风向下的牛市行情,说明风口是可以造就的,但是嗅到风口并之前已经做好相应准备成为一头肉猪的能力也更重要。

近两年国内文化消费迎来了大爆发,准确的来说以电影票房高增长性为代表,并带动周边影视文化衍生品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的概念充分切合。单纯“讲故事”的时代已经过去,投资者还是会相对冷静的关注一些“有业绩价值、有知名度”的标的,在市场知名度方面,2C产品相对2B有一定的天然优势,而2C的暴风更有大量的群众基础,在PC时代至少很多人都用过暴风的播放器看过电影,有没有用过后续在线播放、有没有见过虚拟现实不重要。

当然这会给国内其他的一些创业者盲目的信心,会自我认为自己选择的方向比别人更好,自己就是风口的那头猪,在山口上等风来。而这样对一些埋头踏实创造价值的创业者和他们的企业的价值进行了忽略,甚至因为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而使得他们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更甚至于让他们也变得迷失与浮躁。

继续阅读